历史文化方面
历史悠久:其历史可追溯到辽代,辽应历九年(959 年),辽国南府宰相韩延徽去世,辽穆宗赐葬鲁谷,此后辽金两代 200 余年间,韩氏家族九辈皆葬于此。明朝永乐初年这里建立了褒忠护国祠,是明清两代太监养老送终的地方。
红色文化意义重大:1950 年,在周恩来总理指示下,这里被选定为革命公墓地址并动工建设,是中国规格建制最高、知名度最高的园林式公墓,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,安葬着多位开国元勋、杰出科学家、国际友人和仁人志士等,是对革命先辈的铭记与敬重,承载着深厚的红色文化。
布局与分区方面
墓区划分明确:第一墓区位于公墓北向顶端,主要安葬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副部级以上干部、民主党派领导人士。第二墓区在大门西侧,以五六十年代安葬的遗体墓居多,如林徽因、徐悲鸿、闻一多等人长眠于此。第三墓区位于正门主路东侧,主要安葬新中国成立初期牺牲的烈士和民主人士,后期有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的骨灰安葬在此。
骨灰堂设施完善:中央是骨灰堂,共有 11 个,分为南院、北院和玉岑园骨灰廊三个院落。南院有骨灰存放室 34 间,骨灰墙穴位上万个;北院于 2006 年建成使用,以骨灰墙为安葬形式,可安放 3400 多个骨灰盒;玉岑园葬式为骨灰廊,环境优美,周边种植着腊梅等芳香植物。
建筑与环境方面
建筑庄严肃穆:整体风格庄严肃穆,入口处有高大牌楼,刻有 “革命公墓” 四个大字,两侧有石狮和革命烈士雕像,体现出对革命先辈的敬重。
环境优美静谧:占地面积四百亩,绿树成荫,规划合理,花草树木与建筑、墓碑等相得益彰,营造出宁静、肃穆的氛围,让前来瞻仰、祭扫的人们能在此寄托哀思,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。
社会意义方面
教育意义重大: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,每年有大量游客和青少年学生前来参观、缅怀先烈,接受革命传统教育,是传承红色基因、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。
国家精神象征:是国家对革命烈士和领导人高度尊重与崇敬的象征,以最高礼仪安葬这些为国捐躯、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的人士,体现了对他们无私奉献精神的最高褒奖,也是社会对英雄的认知和崇敬的体现。